RELATEED CONSULTING
相关咨询
选择下列服务马上在线沟通
服务时间:9:00-18:30
你可能遇到了下面的问题
关闭右侧工具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团队展示 > 裁员潮一波接一波袭来外包人员被裁后的离职
裁员潮一波接一波袭来外包人员被裁后的离职

来源:东方IC

受疫情和经济低迷影响,裁员潮接连袭来。 在一系列的裁员中,外包员工并不算太引人注目。 这个群体,数量不小,在裁员面前,声音却非常微弱。

商务部2022年8月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底,我国服务外包累计吸纳从业人员1445万人。 有的以“外派”的形式到客户公司,工资福利的发放、五险一金的缴纳,全部由派遣的外包公司完成。

当外包遇上裁员,妥协和接受成为常态。 在很多外包员工眼中,似乎从选择接受offer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已经预见到了未来可能的路径,即使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回头。

寒风中挤在一起取暖后,要么潇洒离开,要么奋力拼搏。

外包人员全部下岗众生

外包,确实很难有安全感

推特裁员风波中,马斯克“痛下杀手”,外包人员“受伤”最严重。 据外媒报道,80%的外包人员已被解雇。

在中国,被下岗的外包人员不在少数。 不同的职场身份,让他们面临裁员的难度更大。

被迫辞职

自从9月底下岗后招商外包北京,陈思明仍在寻找新的机会,但他觉得年底找到工作的机会不大。 “转型期可以考虑外包,但要想真正发展,还是得另谋出路。” 陈思明想了半天才发出这样一句话。

陈思明(化名)曾在软通动力工作,被派往深圳一家互联网公司总部与正式员工一起工作。 工作一年多了,他并没有因为外包的身份而有太多的纠结,甚至还和上级沟通过加薪的事情。 但9月初,情况发生逆转,他现场收到了公司的裁员通知。

我身边的其他外包同事也收到过邮件,每个人被裁的原因都不同。 “出勤、请假、每天的工作量都成为质疑我们的论据,这多少让人心寒。” 陈思明告诉记者,当一个项目结束后,外包员工只能等待公司下一个项目的通知。 外包工作量根据项目而定,每日完成量各不相同。 陈思明认为,用这一点来形容员工工作的不如意是不合理的,但这恰恰是大多数人被公司质疑工作状态的原因。

工作量的增加和压力感也随之而来。 “我听我们遇到的其他组的外包同事说,有的组已经要求员工写日常工作总结,而且字数不能低于一定的数字。我还听说有的外包员工被要求抄员工规则。” 冰冷的话语中透着一丝寒意,在外包员工看来,这些举动无疑是在给他们施加压力,变相催促他们辞职。

至于赔偿,“我向外包公司承诺会保密招商外包北京,我也会信守承诺,但实际上我吃了亏,外包维权远比想象的困难。”

截至发稿前一天,陈思明再次联系记者获悉,软通动力已于12月13日下午通知所有现场外包员工将合同转让。此次转让是由软通动力转让给其他外包公司,且员工的资历可能会被取消。 “据还在工作的外包同事透露,公司会给一些时间考虑,如果过了时间还没有回复,就默认你同意转让合同了。” 陈思明表示,集团并没有几个外包同事不愿意接受调动。

据天眼查介绍,软通动力是一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提供商,主营业务是为通信设备、互联网服务、金融、高科技、互联网等各行业客户提供端到端的软件和数字技术服务以及数字化运营。制造业。 其主要客户包括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各行业龙头企业。

记者拨打软通动力的电话,但没有得到有关裁员的答复,对方也没有提供相关负责人的电话号码。

维权比想象更复杂

寒言不尽人意,比十二月的冬云还要冷。

“我和外包公司没有达成一致,我已经向北京仲裁委员会提交了仲裁申请。我被派去工作的公司在北京,外包公司在南京。因为是跨地区,不方便接受。” 12月初,随着北京气温急剧下降,小雨(化名)与外包公司之间的仲裁很快就被提上了她的日程,但令她没想到的是,外包身份带来的维权过程却是这样。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

小粥所属的外包公司是好晶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她被派往北京一家领先的互联网公司工作。 她入职9个月就已经过了试用期,但2022年12月初,她的顶头上司通知她,第二天不再需要来公司上班。

“他们催促我尽快提交辞职申请,我立即要求‘N+1’赔偿。” 小粥告诉记者,第三天公司态度转变,称她在工作中违反纪律,要求她等待两周,“HR提出帮我争取赔偿,但两周过去了,还没有达成一致”。他们继续收紧口径,说我违纪,要直接与我解除劳动合同。 小粥表示,截至目前,外包公司并未给出她违纪行为的相关证据。

小粥所在的北京员工群有5000多名员工,其中大部分是外包员工,被分配到某大型互联网公司下属的各个公司工作。 由于没有与现场公司直接签订劳动合同,现场公司并没有直接参与这场即将结束的复杂关系中的裁员,也没有给出解释或后续补偿承诺。 整个工作组弥漫着焦虑和愤怒的气氛。

浩晶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主要从事数据处理与存储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社会经济咨询等业务。 其90%股权由昊晶云计算持有。 昊晶云计算的大股东南京熙软由杭州阿里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30%,为其第二大股东。

记者拨打豪景新智能手机,对方表示会向上反馈,但截至发稿,记者尚未收到豪景新智能手机负责人的回复。

放弃“抵抗”,走开

刚刚从一家大型保险公司辞职的杨紫(化名)显得比较平静。

辞职前,外包公司通过电子邮件通知他,因业务调整,派遣公司将单方面终止与他的合作关系,并给他一个月的时间找工作。 如果他不愿意,还有一个办法——降薪继续工作。

有迹可循。 正式员工的优化和离职、部门职责的不断更替、领导架构的调整……都预示着裁员将席卷外包人员。

“果然,没多久,优化通知就到了我的邮箱。” 杨紫告诉记者,公司对外包员工的薪资进行了调整。 无论工作年限、职位、工作能力如何,只要是外包岗位,工资都是一样的。 对于大部分入职的外包同事来说,降薪至少有30%的折扣,有的甚至减半。 杨紫认为,这对很多同事来说是双重折磨,因为公司业绩不好,又裁了一波正式员工。 裁员之后,外包的工作量急剧增加。 一个人当三个人用,大家都觉得委屈。”

没有太多犹豫,杨紫选择了辞职。 赔偿的事情他心里已经解决了,“没有赔偿,仲裁不起,外包公司说会推荐其他公司的外包职位,但是一个月内是否会被接受呢?” 能否找到合适的位置,没有人能够给出准确的答案。”

抱着“早走早放”的想法,在接到通知之前,杨紫就下海递交简历,争取各种面试机会,终于在公司最后一周的“最后通牒”中成功逃脱。

来源:东方IC

HR人“见怪不怪”

大型工厂降本增效

外包很难“满足”

“外包裁员遇到的困难、补偿困难在行业内并不少见。” 资深招聘人员若涵(化名)告诉记者,外包人员的裁员大部分是因为公司效率变差,自己也不太擅长。 由于在公司年限和业务能力的差异,“一锅是常有的事”。

不过,另一位外包招聘HR认为,外包是目前市场上比较普遍的工作形式,大多数人和企业都认可和接受。 裁员也要看具体情况。 与自身能力挂钩,“内部组织存在被优化的风险,所以在恶劣环境下的稳定性取决于很多方面。”

不过,若涵表示:“目前外包行业的招聘现状可以用‘一团糟’来形容。” 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影响,与去年此时相比,不少大厂的外包需求有所减少。

据钛媒体报道,根据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财报,2022年1月1日至9月30日,三大互联网科技公司BAT(百度、阿里、腾讯)合计净裁员23936人,共有员工23,936人。 截至去年12月底,员工总数为411,687人,占5.8%。 以阿里巴巴为例。 截至去年底,员工人数为259,316人。 截至9月30日,阿里巴巴员工总数为243,903人。 也就是说,2022年前9个月,阿里集团净裁员15413人。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三大BAT公司的降本增效能力。 此外,据媒体报道,华为部分业务也暂停招聘。

这些互联网、IT巨头是很多外包公司的主要服务对象。 业内人士认为,这些大厂正在缩减员工规模,压力必然会蔓延到外包公司和外包人员身上。

记者咨询了另外5名外包HR,其中3人明确表示目前没有合作公司的招聘需求。 除非公司即将推出有利的项目,猎头会更受欢迎,而且是针对核心职位或急需职位。 “预计到明年下半年,随着经济增长的恢复,外包市场将逐步回暖。” 一位人力资源人士表示。

从2020年疫情开始,裁员大风已经吹了3年。 什么时候会停止? 没有人能够给出准确的答案。 经济低迷造成的严重损害已经波及各行各业。

如何对待自己? 怎么住在一起? 这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残酷问题。

随后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让外包员工在这个寒冬里的处境更加艰​​难。 他们在各个平台上以微弱的声音抗议,但这似乎并不能为自己取得一个更体面的结果。

只有喝过水的人才知道水是冷还是热。

寒冬终​​将迎来暖春,但外包行业何时才能重回春天? 能够再次给业内同胞送去温暖。

作者/IT时报实习记者毛宇

编辑/钱立夫踢妹妹

排版/季佳莹

图/天眼查东方IC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欢迎转载分享本文链接:http://https://www.8mmm.cn/industry/1696.html

立即留言预约